他被誉为“喜剧界的杰森·斯坦森”,尽管他的知名度与赵本山、宋丹丹等顶尖艺人相去甚远,但他在春晚的舞台上却屡次绽放光芒,至今已达20次之多。这个人便是郭达,一位在小品领域拥有非凡实力、但名声却相对低调的演员。而他能成为“春晚钉子户”,无疑与他的妻子密切相关。
那么,郭达的妻子究竟是谁?她又是如何协助郭达不断登上春晚的舞台?
郭达于1955年出生在西安的一个普通家庭。年幼时,父亲因病去世,留下年幼的郭达和母亲相依为命。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,对父亲的唯一怀念就是那把父亲生前留给他的旧小提琴。尽管当时他还不懂得如何演奏,但这把小提琴为郭达打开了艺术的大门。
展开剩余85%年少的郭达总是用手指轻轻拨动琴弦,琴弦发出的每一个声响都令他心花怒放。然而,由于经济条件拮据,郭达唯有通过打工来赚取学音乐的费用。自15岁起,他曾在工地上修路、打隧道和架桥,尽管工作繁重,每天结束后却还要徒步走十里去文化馆上课。他这一坚持就是三年,终于在1974年,成功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,为家境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一丝希望的光芒。
在大学期间,郭达将工地上学来的市井幽默融入表演。他的同学们奔着模仿苏联戏剧的宏大叙事,而他自创的“陕西方言版哈姆雷特”则令老师们赞不绝口。郭达深知,自己没有外援或退路,因此他始终是班上最拼命、最努力的那一个。别人早上七点到练功房,他总会提前半小时到,就像当年在工地上多搬十袋水泥便能多挣几毛钱一样。
凭着坚定的努力,郭达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陕西省话剧院,这里成了他的“喜剧实验室”。在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巡演过程中,郭达将陕西农民抽旱烟的形象转化为解放军战士的角色;在排练《雷雨》时,他为周朴园增添了一句关中口音的“额滴神啊”。这些看似“离经叛道”的改编初期遭到了不少批评,然而,当观众的笑声如雷般回荡在剧场时,郭达最终也在剧院里站稳了脚跟。
然而,对郭达来说,在话剧院的最大收获并不是经验与作品,而是他邂逅了自己的妻子吴芳。提起郭达的妻子,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蔡明,两人多次在春晚舞台上扮演夫妻。其实,郭达早在与蔡明搭档之前就已遇见了他真正的爱人,而吴芳的支持与陪伴,正是他事业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。
吴芳是话剧院的一名服装师,因此常常与郭达有接触。郭达的幽默感不仅体现在舞台上,也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。吴芳时常被郭达的幽默逗得捧腹大笑,而郭达也对吴芳的优雅与美丽产生了好感,因此,两人逐渐走到了一起。吴芳的针线筐里总是静静地藏着几枚特别准备的弧形缝衣针,这些针为郭达缝制了无数的西装和戏服,因此,郭达的每一次演出都离不开她的默默支持。
随着时代的进步,话剧开始走下坡路,胸怀大志的郭达决定离开话剧院,投身于小品行业。而吴芳毫不犹豫地选择陪伴在郭达身边,迎接未知的未来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郭达终于在1987年登上了春晚舞台。化妆间的镜子前,他反复抚平那件西装内衬的褶皱。这件衣服是吴芳用自家三个月的肉票换来的,并且袖口内侧藏着吴芳亲手绣的平安结。
凭借接地气的幽默表演,郭达很快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,从此便成为春晚的常客。在这段时间里,吴芳的针线盒里不仅有三十七套演出服装的设计草图,还有一张泛黄的乐谱纸。尽管纸上的墨迹已渐渐褪色,依然能隐约辨认出那是吴芳最钟爱的《梁祝》中的一小节旋律。
然而,随着郭达名气的上涨,他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,吴芳的陪伴显得尤为重要。在1993年的央视春晚化妆间,蔡明看到郭达暗自将一盒胃药悄悄放进戏服口袋。当她与郭达聊起此事,发现药盒上的便签字迹果然是吴芳的。
此外,郭达的演出服内衬中还缝有吴芳特制的草药包,淡淡的艾草香气与化妆间的发胶味相融,让郭达倍感舒适与放松。随着郭达与蔡明搭档的“夫妻组合”日益响亮,他内心却总有愧疚感,每当在排练“夫妻争吵”的桥段时,总是不由得去摸一摸自己的婚戒。反观吴芳,尽管郭达在舞台上演绎他人之夫,她心里难免有些吃醋,但每次演出后,她仍然会穿着工作服,手捧保温杯,耐心等待郭达下场。
吴芳对郭达的关心与体贴不止于此。2010年除夕夜,郭达在《家有毕业生》的表演结束后,竟有长达7秒的沉默。镜头捕捉到他左手按着后腰,右手不自觉地摩挲着胸前口袋,因为那里藏着吴芳手写的注意事项,其中的第三条便是“勿久站”。
此外,在他二十年的春晚生涯中,郭达早已养成了精确到秒的生物钟。晚上八点前,他会喝完降压药,9点15分时候得补充葡萄糖,而每当夜深人静,该休息之时,他耳边也会响起吴芳提前录好的“深呼吸”音频提示。
可以说,吴芳的温柔与贤惠贯穿了郭达的一生。2010年与蔡明合作完成最后一个小品后,他便决定退出春晚。离开舞台的郭达将所有的时间倾注于家庭,尽管他的离开令无数观众感到遗憾,尤其是近年来春晚的表现平平,人们不由自主地忆起曾经的“春晚钉子户”。
发布于:山东省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